“爱孩子讲堂”文字全程记录:

父母做对了,孩子更优秀!

   编者按:本文是2012年4月14日在我中心童心剧院举办的爱孩子讲堂录音资料。本活动由广州市妇联、广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主办,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承办,资深家教专家晏秀祥先生担任主讲嘉宾。现公开讲座全文资料,以飨读者。版权所有,非经同意不得转载、出版。

    主持人:各位家长、小朋友,早上好。

    我们今天很高兴请到广州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的专家晏秀祥老师为我们做讲座,由广州市妇联,广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主办,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承办的爱孩子讲堂,已经成功举办了15期,每次我们都会邀请来自教育、心理、艺术、儿保等各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

    爱孩子讲堂引导家长科学关爱孩子,帮助家长获取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更多的教育信息,我们爱孩子讲堂还成功的走进幼儿园,走进企业,走进乡镇,让更多的家长能够学到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的方法,将来我们还会走到从化山区,让边远的家长都参与到爱孩子讲堂的活动中来。

    现在我宣布第16期爱孩子讲堂现在开始!

    我们今天请到来自广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的专家团成员晏秀祥老师,他今天为我们主讲父母做对了,孩子更优秀。

    下面热烈掌声欢迎主讲嘉宾晏秀祥老师!

    我们讲座的后半部分,留十来分钟给我们家长提问,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晏秀祥:各位家长,大家好。

    非常荣幸受儿童活动中心的邀请,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为大家分享一下这么多年我对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父母做对了,孩子更优秀。

    今天可能听课比较困难一点,家长都带着孩子,因为小孩子注意力是有限的,可能坐十多分钟就坐不住了,家长要多花点心思,一方面听课,一方面要把孩子照顾好。

    父母做对了,什么叫对?所谓对就是尊重规律,尊重什么规律呢?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或者说是尊重孩子年龄成长的规律,心理学把孩子从出生到18岁总共划分为五个年龄段,每一个年龄段都要解决一个问题,形成一种人格,具体而言第一个阶段就是0-1岁,就是出生到一周岁,这个年龄段解决的是基本信任和基本不信任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得好,就会形成希望的人格品质;第二个阶段1-3岁,解决的是自主性对疑虑和羞怯之间的矛盾,解决得好,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第三个阶段3-6岁,解决主动性对内疚之间的矛盾,解决得好,就会形成良好的品质。第四个阶段7-11岁,形成意志、能力等品质;第五个阶段12-18岁,解决的是同异性对角色混乱之间的矛盾,形成忠诚的人格品质。

    整个课程分三次讲完,光一次课程1-6岁想讲得比较清楚,需要半天时间,今天我们只有一个多小时,我们会把课程体系跟大家介绍一下,后面花十多分钟的时间,现场给大家解决一些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疑惑问题。

    讲课之前我现场测验一下,来听讲座的家长孩子3岁以下的举手(三位),3-6岁的举手,7岁以上的举手。

    孩子成长前后是相关联的,不管孩子处于青春期还是小学阶段还是刚出生,我们今天统统把我们孩子成长的历程像放电影一样的重新放一遍,把我们的孩子统统归为0岁,就是刚出生那一刻,我帮助大家梳理一下从出生到6岁,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在孩子身上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一,孩子0-1岁的时候。当孕妇进入妇产科的时候,当我们的孩子从母体分离下来的一刹那,我们有一个词来形成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什么词呢?(呱呱坠地),呱呱坠地意味着孩子是哭着喊着来到这个世界的,我要问在座的诸位,孩子为什么会哭着喊着来到这个世界呢?我们大家都清楚,孕妇进入产房后,所有的陪同孕妇的亲属,都把儿童贴到产房的门,在仔细的聆听里面,当听到里面哇一声大叫的时候,外面的人才会如释重负,而且外面的人交头接耳,说里面的小孩哭得多有力啊,以后一定有出息。孩子为什么会哭呢?因为痛苦,是不是痛苦呢?孩子从母体突然间分离开来,来到这个世界?痛苦吗?(痛苦)。非常痛苦,因为他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在母体里面的时候,他所处的环境是非常舒服的,有重重的保护措施,有羊膜、羊水、胎盘,孕妇不小心轻微的碰撞,对孩子没有伤害,因为有羊水可以起到缓冲作用,而且里面的环境是四季如春。更可贵的是孩子的所有需求都有一个东西与母体建立联系——是脐带,母亲通过这种连接,源源不断的向孩子提供各种需求。这么重要的东西,孩子降临到世界的一刹那,妇产科的医生却非常果断,毫不犹豫,也可以说非常无情的“咔嚓”一剪刀剪掉了,可是对孩子来讲非常的重要,把别人九个多月赖以生存唯一的渠道给切断了。孩子该不该哭?所以说是“呱呱坠地”。那么这个连接被剪断后,是不是孩子就无法生存了呢?这就是生命的奇迹。我们通常讲上帝把一扇门关闭后,同时打开另一扇窗。大自然呼吁了新生儿一种非常重要,也是唯一的一种与外界沟通的功能或者说渠道,孩子通过这种功能,向外界传递表述自己的一切需要,各位父亲母亲是什么功能呢?新生儿通过什么向外界表达呢?哭。孩子的一切都是通过哭表达愿望,肚子饿了哭,想睡觉了哭,有时候哼哼唧唧哭了半天,干哭,没有眼泪,为什么?找爱,需要孩子更多的时间与他亲近,孩子看他没有眼泪,放在胸前抱一抱,摸一摸,他睡觉了。就是因为孩子的哭声,母亲的不同解读,导致了孩子未来人格的不同发展方向。

    针对孩子的哭声,我们通常有三种不同的方式。1、孩子只要一哭,母亲就明白要吃东西,赶快给他冲奶粉,一哭知道要睡觉,赶快哄他睡觉,一哭就知道尿尿了,赶快换尿布。父母对孩子的哭声的及时解决,对孩子是有利还是不利?不利。你会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成长信号呢?你在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你发出哭声,一切都可以搞定。所以他一哭马上有奶吃,哭马上换尿布,哭马上有人安抚他睡觉。这种孩子长大后,他是超强的自信,这份自信是在以后的,在他成长的经历,因为没有什么他搞不定的。这种孩子长大后,他的自信心带有盲目性,因为早期没有承受挫折,这时候不知道挫折是怎么回事,所以才会出现屡战屡败。

    2、还有一种相反,就是哭了后没有反应,或者反应的时间是不规律的,孩子哭了后,半天没有响应,甚至母亲上班疲惫不堪,回家后孩子哇哇大叫,不仅不会不及时满足孩子需要,甚至两巴掌的情况也会有。当孩子发出需要的信号后,不能及时满足,甚至不满足,这样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孩子会觉得这个事情太可怕了,我发出的信号不能够得到响应,所以孩子对这个世界就会产生怀疑,就会不相信。由对世界的不相信,开始对自己也怀疑了,因为自己感觉到很无力、很无能,因为自己发出的要求没办法得到满足。这种情况长大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呢?他非常自卑,非常懦弱,非常现实。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这些怀疑一切的人。

    3、就是合理应对的方式。就是规律性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什么叫规律性满足孩子需求?就是孩子发出了信号,比如说缺奶了,我们可以不马上满足他,但是一定要满足,在发出信号和满足之间,我们寻求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是多久呢?我们自己决定。可能中间是一分钟,可以是一分半钟,可能是两分钟,到底中间间隔多长时间,我们父母自己确定。当你规定一分钟的时候,每一次孩子发出呼声后,让他哭到一分钟,你一定要满足他,这样会对孩子形成什么样的印象呢?就是我发出了信号,我的要求并不是立即可以获得满足,但是如果是坚持一下的话,这种愿望还是可以获得的。这就为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环境呢?就告诉了孩子,什么东西想得到,并不那么容易,但是只要持续坚持的话,还是可以搞定的,让孩子在人生第一年,就有适度的挫折感。我们现在一直要求孩子有挫折感,在孩子人生第一年就已经开始了。

    各位,人生第一年如果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信任超出了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那么他就可以对未来产生展望。我提的是信任超过不信任,什么意思?人生第一年,让他有充分的信任,同时还要有不信任,但是一定要信任超过不信任。如果一切全信,他就是盲目的自信,将来会摔跤,一切都不信,就怀疑一切,将来不敢面对世界,信任超过不信任。当信任超出不信任的时候,孩子在第一年就会建立起对他来自这个世界的第一个最值得信赖的人的信任。各位,是谁呢?孩子人生第一年最信任的是谁呢?是妈妈。孩子是通过信任妈妈开始信任这个世界的,开始信任妈妈,然后信任妈妈说的话,三岁多后,他到外面的时候会说“我妈妈说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就一定是好人”,妈妈说这个人是坏人,怎么分辨这个人就是坏家伙,在他的印象里面,妈妈的话是最权威的,然后开始信任妈妈,信任爸爸,然后信任世界。

    我们各位可能会问,怎么样知道孩子对母亲已经产生了信赖呢?孩子生长到6个月左右的时候,有一种现象,心理学上有分离焦虑,这时候妈妈出现在孩子面前,孩子明显的感觉到高兴,当妈妈离开孩子的时候,他会明显的感觉很难过、很伤心,心理学上叫做分离焦虑。如果孩子在6个月左右有这样的表现,说明孩子和母亲之间已经建立联系了。有一次我讲课,有一位母亲咨询说,我家孩子不这样,很独立。她说我出现在孩子面前和离开,孩子没有任何的反应。我说你的孩子多大?她说八个月。各位,这个孩子叫人格独立吗?我当时说,这位妈妈你做的很失败,孩子对你的存在和离开,没有任何的感觉,你这个妈妈做成功了吗?当孩子对这个母亲觉得去和留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母亲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没有确立起来,母亲将来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就极其有限。所以有些妈妈说,我说的话,孩子不听。他为什么要听呢?他没觉得你对孩子有什么需求。不管你工作任何忙碌,一定多和孩子之间交流、沟通、互动。如果你突然把孩子放给自己的父母带,爷爷奶奶带,不到两年时间,孩子是爷爷奶奶的,跟你没关系。所以我们经常讲,孩子是谁养的孩子跟谁亲。人生第一年做到这一点就成功了。

    第二,就是1-3岁。解决的是自主性对疑虑和羞怯之间的矛盾,形成意志的表现。自主就是自我做主,也就是说1-3岁的孩子可以自己拿主意了,我问问在座的家长,孩子1岁左右有没有能力自己做主张,有的母亲摇头,有的点头。大家回应有没有?(有)。为什么呢?孩子在1岁左右的时候,他身上发生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大家知道是哪两个变化吗?(说话和走路)。这两个变化对孩子非常重要,当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妈妈抱他去玩,他看到一个特别好的东西,特别想得到,他可能眼睛盯着他看,他盯着看,妈妈在想自己的心事,没有发现,你看也白看。他可能用手指,妈妈还是没有关注,指也白指,也没有用。当孩子会说话以后,他可能会用自己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妈妈,要”。就提醒了妈妈,原来是他想得到这个东西。这时候如果妈妈有那个耐心,抱着孩子过去,孩子的心愿就满足了。当孩子会走路以后,会是怎样的情况呢?你不满足,我自己来搞定。各位有这样的能力吗?(有)。这时候孩子的心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到底哪些变化?1、开始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哲学概念,不好理解。我给大家回顾几个镜头。孩子大概到8个月左右的时候,全世界每一个种族、每一个民族的孩子到这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扔玩具。好多母亲现场向我咨询的时候说,我那孩子以前多听话,现在淘气得不得了,什么玩具都往地上扔,不管你买的玩具多贵,你捡起来他扔得越开心。孩子扔得开心,父母心痛,我花那么多钱买的。孩子扔玩具叫淘气吗?天大的冤枉。因为在8个月以前,孩子手里拿着一个玩具,掉到地上后,他没有感觉。放他手里面也没有感觉,因为他搞不清楚这个玩具跟他是什么关系。到8个月左右的时候,他的身心发展已经到了这一步,当这个东西与他分开的时候,他感觉很奇妙,这个东西刚在这个地方,怎么到那个地方了。他在不断的尝试,这个物体得到与他分开的感觉。也就是说扔玩具,是孩子做的最早的一次游戏。所以我经常讲,对扔玩具锻炼孩子,要跟他搞好关系,有一个非常绝妙的招数,大家知道什么招数吗?就是帮他捡玩具。他扔你捡,不要三个回合,你就是他最好的朋友。

    另外,一岁左右的孩子照镜子,这是什么反应呢?有的孩子笑,有的孩子比较害羞,躲开它,胆大一点的指一指镜子里小家伙的鼻子,再胆大一点的看看镜子后面是谁。当孩子想看看镜子后面那个是谁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孩子有没有搞清楚镜子里头的是自己,没有搞清楚,大概18个月的时候能搞清楚。也就是1岁半的时候孩子能从镜子里面认出自己。各位,别看这么简单的动作,在整个动物界有几样能从镜子里面认出自己的,除了人、猩猩、大象、海豚。就连猴王面对平面镜,在前面挑衅,最后把镜子打碎。孩子18个月,最迟24个月能搞清。

    还有,孩子9个月的时候,在手里面拿一个巧克力,孩子会毫不犹豫的把巧克力给妈妈吃。到1岁半左右的时候,妈妈再把嘴巴张开时,孩子会往自己嘴巴塞。当妈妈表现极不高兴的时候,他会把巧克力拿出来从边上掰开一点点给妈妈吃。所以有妈妈咨询,说我孩子以前很大方,现在不知道跟谁学的变得很小气。其实不是的,9个月的时候,他不知道塞到谁的嘴巴是什么关系。到1岁半的时候,他搞清楚了,自己的嘴巴是最重要的。如果说他1岁半的时候还是把东西随便往谁嘴里塞,这种孩子以后在社会上生存是非常难的。对一岁半左右的孩子,听话听不明白的时候,他怎么知道分享,他的自我意识刚刚抬头,你就剥夺他,这样好吗?所以1岁半的孩子我们不要告诉他分享。到3岁左右告诉他巧克力要跟别人分享,所以不要过早,过早会适得其反,说他小气,天大的冤枉。

    两岁半左右的时候,孩子会变得反叛,人生第一次反叛。不管什么事总爱跟爸爸妈妈说“不”,你让他做的偏不做,不让做的偏要做。比如说早上起床,妈妈要上班,他不肯起来。妈妈帮他把衣服穿整齐了,当妈妈帮他穿好衣服,醒来发现自己的衣服不是自己想穿的,他会哭,而且会自己重新穿一遍,而且自己穿了一遍后还要哭半天。爸爸带他出去玩,上了电梯,开始没有发现,电梯按钮不是自己按的,就会哭,而且会去一楼重新来一遍,就这样还要哭半天。这时候孩子很讨嫌,这叫不叫讨嫌?孩子这时候出现自我坚持、反叛的行为好不好?(好)。说明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说明孩子已经开始坚持自己通过努力去做很多事,所以这时候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嘲笑孩子。比方说他穿衣服,把这个上面的扣子扣到下面,这种情况也有;让他穿鞋,左脚穿到右脚。当这种事情发生后,做母亲的应该上去帮他纠正过来就行了,说儿子、女儿,这个应该这样做,行了。千万不要哈哈大笑,你笑着觉得好玩,有趣,孩子会觉得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做错了天大的事。你这种嘲笑会让他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疑惑,就像我们说的自主性和疑虑,他会怀疑自己,一旦怀疑,下次就不敢做了。

    1-3岁的孩子开始探索实践,我们抱着会走路的孩子出去玩,他见到一群小朋友,这时候他第一句话“妈妈,下来”他上前走几步后,回转头来又会跟妈妈讲一句话“妈妈,别走”,或者“妈妈,过来”这两句话有着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意义。第一句话“妈妈,下来”,传递这个信息给妈妈,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有趣的事情,不要把我抱得紧紧的,让我自己搞清楚个究竟。没有走几步,回头来讲“妈妈,别走”,为什么?“妈妈,尽管这个世界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可是有太多的危险等着咱们”。你的宝贝儿子、宝贝女儿不一定搞得定,你必须站在这个地方,我心里面才有底。甚至很多时候你放他下来,他会拽着你的手。如果这时候你把孩子放下来,他跟小朋友玩得很开心的时候,玩几分钟很忘我,几分钟后突然会想起一件事,各位什么事呢?“妈妈还在不在”他会回过头来找妈妈,如果妈妈还在,冲他笑一笑,点一下头,你玩吧,我在这儿等你。孩子又会忘我的投入到小朋友的游戏中去,当他回过头来,发现妈妈不在了,孩子会哭。赶快放下手头一切他自己认为很有兴趣的东西,去找妈妈。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妈妈。那么我跟大家讲这两个镜头是什么意思?很多时候我们孩子想去探索世界,结果回过头来妈妈不在身边,也就是说长期得不到妈妈爸爸的呵护,孩子的安全感得不到满足,他探索的勇气就没有了动力的源泉。所以很多家长说,我在外头工作,拼命的赚很多钱,给孩子营造很好的环境,给他买很多玩具,有用没有?没有用,没有任何的东西比妈妈跟孩子经常一块互动,对孩子探索世界所产生的影响那么重要。

    面对孩子对世界的探索,做父母的也有三种不同的应对方式。

    1、孩子想探索世界,做父母的拼命的满足,不管干什么,都无条件的支持。要星星绝不给月亮,要让爷爷奶奶当马骑,爷爷奶奶赶快让宝贝孙子、宝贝孙女骑在身上。无条件的满足孩子对世界探索的欲望,就是要干什么让他干,这对孩子成长有利吗?不利。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他会认为他就是这个世界的国王,他需要的一切东西,没有什么搞不定。周围的一切人,都是他的臣民,他可以对任何人发号施令。我曾经在一个朋友家里做客,那个朋友家有一个八岁的儿子在做习题,然后旁边就是饮水机,他口渴了,伸手就可以拿到纸杯,可是他不愿意做这个动作。他做了一个动作,两眼盯着天花板,就一个字“渴”。这个字周围是什么反应,都怕找不到为孩子服务的机会,爷爷奶奶开冰箱,爸爸妈妈倒茶,忙作一团。这个孩子成长,从小到大只要他一个信号,一群人为他服务,给他就是这个印象。这个孩子到了幼儿园后,他很难适应环境。为什么呢?他那种一个渴了就大家为他服务的情况,幼儿园还会是这样吗?当幼儿园它的信号没有那么灵验的时候,孩子就会有强烈的失落感,因为他长期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里面。所以我们说人的心理上有问题,是通过什么情况看出的,当环境发生变化后,你的行为模式还能否在新的环境中应对自如。如果应对自如心理就健康,如果环境一变,什么都搞不定,心理就不行。

    2、过度限制。不管孩子做什么事,提什么要求,爸爸妈妈生怕出危险,总是刻意的限制他,这不让做,那不让做。3岁的女儿,2岁半的女儿,看到妈妈洗衣服,卷起袖子想帮忙。妈妈说,别胡闹,这不是你干的事,长大再做。我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提前把木地板擦干。孩子跑到卫生间把拖把拿出来在客厅搞了一通。妈妈非常愤怒,提着孩子的衣领放在那个地方,用手点着儿子的额头三分钟。儿子两眼盯着妈妈,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当你的儿子两到三岁,吃饭结束后帮着你收碗的时候,你什么反应?说“别闹”。美国一位教育家说,“不要怕打碎一个盘子,打碎一个盘子有什么要紧,花几块钱大不了几十块钱买一个得了,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自信心打碎了,可能你一辈子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回孩子的自信”。我在黄埔开发区讲课的时候,一位母亲向我咨询,她是牵着他十岁的孩子来向我咨询的。她的儿子离我还有1.5米远就躲她屁股后面去了。她说儿子特别胆小,儿子从小到大没有一秒钟单独待过,这句话有点夸张,但是她的儿子真的非常胆小。她说他爸爸对儿子特别严。儿子一岁左右的时候,家里买了一小塑料凳,孩子就趴上去,他爸爸的反应就是“大吼一声,扑向前去,一把把儿子抱起来,一脚把凳子踢飞”,儿子当场吓傻了,儿子看到爸爸这个表情,就在想这个凳子是什么危险东西,所以儿子就从来没有碰过塑料凳子一次。有一次爸爸泡功夫茶,儿子刚想去碰茶杯,爸爸立马就抓住儿子的手,抓得紧紧的,然后还另一只手把茶壶去碰孩子的手,让孩子觉得很烫,很可怕。这种孩子就形成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太可怕了。这样的孩子会勇敢吗?不会。原因是谁造成的?是他爸爸。所以孩子希望探索,我们不是任何东西都满足,但是也不是任何东西都限制。那家长该怎么做呢?我告诉大家一句话,孩子的教育放和收,我们中间要把握一个度。家长说,这个“度”好说,倒是怎么掌握呢?我给大家两条原则。第一条原则,凡是危害孩子生命安全的事,坚决不让孩子做;比方说孩子摸电门,坚决不行。凡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事,坚决不让孩子说,比如说骂人。除了这两条,在孩子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一切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做。放手让孩子做这里面有一个技巧,这个不仅对两到三岁的孩子有用,一切都有用,就是做家长的对孩子要求的标准,一定要坚持。我不让你做的事,今天不让做,明天也不让做,后天也照样不让做。今天让你做的事,明天也让你做,后天也照样让你做。千万不要今天让你做的事,明天就不让你做,还打了他,后天心情好了,又让他做。这样会让孩子不知道这件事情到底该做还是不该做。三到四岁的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在后面拿着碗追着的人大有人在。你的孩子不好好吃饭,你是怎么解决的呢?那我是怎么解决的呢?很简单,就是“饿他”。这个“饿”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特别难。理智上能够认识到,情感上把控不住。孩子吃饭没有好好吃,一家人为他着急,一会儿奶奶上去给他拿一个巧克力吃,爷爷给他冲一个牛奶喝。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他根本不饿,正常的时候他会吃吗。我女儿三岁的时候,星期六饿了回家,我把冰箱所有吃的东西拿走,而且那一天不给她零花钱,上午出去玩,玩得特别开心,准点也回来了,像往日一样,如果问她吃饭,她会不吃。这天一样,问她吃饭吗?她说不饿,接着下午让她出去玩。后来下午回来,非常饿了,她开冰箱没有东西吃,然后问保姆要吃的,我们提前跟保姆说好了,不给她东西吃。后来她一直给保姆做工作,后来保姆看她哭得不行了,就说以后你会不会按时吃饭。这时候保姆给她下了一碗白面条,她一气吃得干干净净,后来这个问题解决了。有的家长说饿一顿不行,就饿两顿行不行,饿两顿饭不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上街之前跟孩子说这次不能买玩具,他会答应得好好的,到街上后发现这个东西后,走都走不动。然后他会哭,他一边哭会看你的反应,如果哭到你掏钱了,他会停止。如果哭了很久还没有解决,他会在地上打滚,滚到很多人来围观,看到爸爸妈妈掏腰包,就会停止。有的甚至哭到发紫,那周围的人就会说孩子都哭到这样了,花点钱吧,爸爸妈妈就会掏腰包,那么他就会停止。这样孩子就学会了原来到这种程度可以搞定,下一次哭的时候一次到位,直接背过气去。孩子一边哭一边在观察你的反应,如果你扭过头走了,他马上会爬起来跟着你一块走。你走的时候他哭得很伤心,他哭得很伤心,你没必要干预他,让他哭个够。人家伤心啊,心理有情绪要宣泄,让他哭。如果他哭了后回到家,他还哭,那还让他哭,一直等他停下来然后再告诉他,“儿子,我告诉你,今天出门之前跟你讲得清清楚楚,不买东西的,你这样没有用的。如果你确实有需要,可以心平气和的跟爸爸妈妈交流,提要求,得到爸爸妈妈认可后才可以满足”。这时候他可以接受吗?可以接受。所以问题不在孩子,而在父母。所以1-3岁,如果我们对孩子,鼓励他做的放得适度,限制他做的控制得适度,孩子就会学会自我控制,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意志”的人格品格。

    第三,3-6岁解决的是主动性对内疚之间的矛盾。主动性就是探索性的主动,内疚就是心里面感觉到良心在受到谴责。3-6岁的孩子,做对做错的事很在乎妈妈的态度,我这件事做得好,妈妈很开心就愿意做;这件事做得不对,妈妈会不开心,他就会难受,所以良心成了孩子非常重要的要素。3-6岁的孩子,他的身心发展非常迅速,肌肉、骨骼发育非常完善,想象力、好奇心特别强,语言能力也很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冷不丁的说一句话,让你半天回不过神来。一个两岁零七个月的小孩,她喜欢独立活动,有一次一个人坐在幼儿园小凳上,两手托着腮帮,幼儿园的老师问她,孩子你在想什么,她说我在想未来我的老公会是谁呢?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做出的事经常让你震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入这个世界的动作是非常剧烈的,什么叫剧烈?孩子一群人在一块玩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像成人一样非常儒雅,非常文明,走路的动作是非常稳的,一步一个脚印的?他们总是跑、跳、扑。他们在娱乐场所,一个玩具还没有玩完,看到另一个好玩的便扑过去,完全不考虑这个事跟那个事之间有多远的距离,中间有什么障碍物,从来不会考虑,所以经常跟人撞个满怀,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胳膊腿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这很正常,3-6岁的孩子摔跤也是学习。他只有摔跤才能认识到自己跟这个环境之间的关系,今天在这个地方摔了,明天又摔了,他就会知道这个地方容易摔跤,下一次他会犹豫。如果这时候我们控制很严,不让他有摔跤的机会,这个孩子长大了会非常危险。今天不摔跤,明天一定会摔大跤,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特别强,做不完的稀奇事,问不完的为什么。经常问的问题,我们讲是哲学家问的问题。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天有多大,星星有多少,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出,不从西方出,黄瓜为什么是青的不是黄的,生的问题死的问题他都问。我在佛山讲课的时候,一位妈妈问我,说他四岁半的孩子,提了一个死亡问题。问他妈妈,你会不会死。他妈妈说当然会死。死了怎么办,死了就烧了。烧了怎么办,烧了就埋了。这是他妈妈的回答,很干脆、很简单。大家觉得这种回答好吗?孩子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因为他感受到死亡的存在了,感受到死亡的恐惧了,想从妈妈的答案中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然后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妈妈这样的回答,孩子的恐惧会加剧,这种做法好吗?不好。我们广州有一位拥有两家教育公司的老总,是一位女士,她的儿子五岁,她是单亲家庭。她孩子经常提父亲问题,她经常说你父亲不要你了,你要学会独立。我说你怎么让他建立独立人格的。她说,我经常跟他讲,儿子你不要哭,要勇敢。她还说妈妈养你只养到16岁,16岁后妈妈不会再养你了。她向我咨询的问题,孩子特别脆弱,特别胆小。为什么孩子那么懦弱、脆弱,因为她教育孩子的方法太单一,我告诉你,你自己要独立,到16岁,妈妈不要你。5岁的孩子知道16岁什么概念吗?这时候他就想我千万不要到16岁,只要到16岁妈妈就不要我了。这样拒绝16岁的表现就是拒绝成长。妈妈想让他坚强,结果她的招数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黏糊她。比如说爱迪生,看到家里的母亲孵小鸡,就搞几个鸡蛋自己蹲上去孵小鸡了。然后研究摩擦,就拿两只小猫的尾巴弄在一起摩擦,他很开心,做试验,爱迪生的母亲从来不拒绝儿子,总是引导儿子去探索。如果是我们,看到儿子拿几个鸡蛋自己去孵蛋,会觉得孩子有毛病。当孩子问我们一个问题,问到我们不耐烦的时候,我们千万要有耐心,千万不要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我自己遇到一件事,我大侄子的女儿,四岁半,很可爱。有一次我陪她玩。遇到一个事,我问她,你知道这件事是为什么吗?她告诉我,哪那么多为什么呢。这是她回答我第一句话。然后又玩了一会儿,我说你能告诉我这件事怎么做吗?她反问说“你说呢”。我这时候就想,这两句话谁教你的,他说是我姑姑。我就把她姑姑教过来,我就问她为什么这么教她。她说,她总是在屁股后面问这样问那样,就说“哪有这么多为什么”。这句话非常可怕,等于说把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扼杀掉了。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我们搞不定的时候,应该跟孩子坐下来,跟他一块寻求答案。自己搞不定的,我们可以在网上查,可以看书,告诉孩子,很多事情爸爸妈妈不知道,但是书上有,告诉孩子,我们不知道的,在书上网上可以寻求答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别人沟通的语言是非常强烈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说话都是唧唧喳喳的,因为他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因为时间关系,就不讲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攻击别人的身体,无论男女孩都是这样的,他们在一块,总是把这个推一下,把那个抱一下。好多家长说我的孩子在欺负别人,我的孩子被欺负了,孩子推一下,拽一下,抱一下,这不叫欺负,心理学表明,孩子这种表现是游戏。孩子表现跟大人不一样,我们大人见面后会握个手。告诉他我想和你交朋友,小朋友不会这样,不知道去握个手,孩子会拍一下,推一下,抱一下,结果不小心拍脸上去了,把孩子脸上弄破了,被弄破的家长说孩子被欺负了。上去抱一下,本身想表现友好,结果抱的不像大人那么温柔,把孩子抱地上去了,也说欺负人,天大的冤枉。这个时候的孩子身体的碰撞,是游戏的原因,95%是游戏,以这种方式寻求与别的小朋友友好的表现。

    第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性感兴趣,性话题感兴趣。喜欢关注异性的身体,男女孩都是这样的。有一次一个老奶奶说,我3岁的孙子最近很麻烦,说我洗澡老跟着我去。3岁的孙子要求跟奶奶一块洗澡怎么办?一起洗,有什么了不起。孩子心里有鬼没有,是大人心里有鬼。他只是想搞清楚异性身体有什么区别,到3岁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异性之间身体是有差别的,如果没有这种区别,孩子才会有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问,妈妈我从哪里来的。100个孩子都会问这个问题,100个母亲有100个答案。我小时候问我妈妈,我妈妈说是上街把我捡回来的,还有人回答会说从垃圾堆捡回来的。因为我妈妈这样的回答,我从此之后就不敢上街,因为我妈妈那么容易从街上捡回来,说不定什么时候把我扔街上了,所以就感觉心理焦虑。这时候孩子喜欢做结婚的游戏,就是过家家,男孩子女孩子做结婚的游戏做得有板有眼,在幼儿园里面,我发现两个孩子,做恋爱游戏并把这关系维持了一年,而且很感人。这个女孩每一天去幼儿园的时候,他到了幼儿园后,不进去,一定会在幼儿园门口等到那个男孩来了才进幼儿园。俩孩子进去后,男孩就拿一个小木块开始打电话,“喂,你是某某楼盘吗,我上午要去看房”,然后还会交代女孩很多事情,一直持续了一年。很多时候家长没有这方面的常识,感觉很困扰。有一次有一个妈妈给我递一个与孩子对话的小纸条。他说“妈妈,我喜欢我们班一个小女孩,以后我要娶她”。后来妈妈说你又没有钱,怎么养他。他说,我用爱养她,我想这位爸爸肯定也没有什么钱,经常跟他妈妈说爱的问题。

    还有在佛山的一个事情,有一次两个小孩,一个叫通通,一个叫丁丁。他们俩过生日,幼儿园庆祝,蜡烛点燃后,说俩孩子许愿吧。通通就拉住丁丁的手说,我们长大后结婚吧。然后切蛋糕,分享蛋糕,然后通通把蛋糕分给另外一位女孩子,叫玲玲。结果玲玲说,我今天就不吃你的蛋糕,你昨天刚跟我结婚,今天就跟另外一位女孩子结婚去了。后来通通大脑就一片空白,回家后就跟妈妈描绘这件事,妈妈一听大脑也一片空白。好在妈妈比较理智,没有及时做评判。后来妈妈冷静下来说,“你为什么跟丁丁结婚”。他说“丁丁在我们班上人缘比较好”。“那你为什么要跟玲玲结婚呢”?他说:“玲玲画画比较好”。后来通通的妈妈恍然大悟,孩子的结婚跟大人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用大人之心度“小人”之腹。你不要用你乱七八糟的心思去揣摩孩子干干净净的心灵。通常我们的妈妈不会像通通的妈妈一样冷静的分析,通常会说你这个孩子这么小,怎么想这种事,这绝不是好孩子所为。可能妈妈的这种评判,就会让孩子产生“哦,原来跟女孩子过家家的行为是极其丑恶的”。这时候孩子印象非常深,到青春期的时候会想起来,当青春期的时候,对异性有感觉的时候,一想起妈妈说的这种事是丑恶的,所以就会羞涩,不敢表达,不敢接触异性,但是又充满了好奇。

    有一次就餐,朋友说一位女博士很奇怪,每次自己的穿着打扮都是18岁的孩子,说话的腔调也是18岁,一直没有跟异性接触过。我问她,想不想结婚。她说当然想。我问她有什么标准,她说标准很简单,就四个,第一个标准是年龄跟我差不多。博士生都40多了。第二学历跟我差不多,博士。第三有一定的经济条件。第四,没结过婚。这四个标准苛刻吗?如果对一个25岁的孩子,那么这四个条件不苛刻。但是对于40岁的博士,提的四个要求,我在佛山讲课,下面的人坐得满满的,我问大家说苛刻吗?大家异口同声的说苛刻。假设从一千人里面找出条件合适的,我会告诉她这位男博士一定有问题,在广州那有这种情况,除非是花心大萝卜。这位女博士,整个成长经历,在他父母亲戚朋友心目中肯定很优秀,可是这位女博士的未来人生是否幸福。她的不幸是谁造成的呢?是她自己还是谁?当然不要把一切都担到我们父母的肩上,是我们教育的责任。

    然后我在佛山讲完课后,出来有母亲因为在现场不好咨询,出来后问问题,说我的女儿早恋怎么解决。我说你女儿多大年龄。她说大学二年级。是早恋吗?而且她母亲很紧张。好在当场下来跟她交流几句,否则她的女儿又会像这位女博士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时间有限,就不说了,下面留几分钟时间给大家问三个问题。

    主持人:谢谢晏老师精彩的讲座。下面请家长提问。

    家长:谢谢晏老师,我的女儿4岁半,也会跟公公婆婆一起住,刚才我觉得从您所讲的内容给我的感触最大的,就是因为孩子做任何事情,会受爷爷奶奶的影响,比如说她有这样的要求,我跟我老公意见一致了不会满足她,但是有时候爷爷奶奶会参与里面,所以有时候非常无奈。也想咨询您,有没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晏秀祥:很多,家庭教育观点不一致的非常多,这是非常困扰我们家长的东西。我很难用一两句话回答,只能告诉你下次听课的时候让爷爷奶奶、爸爸也过来,因为家庭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光个人明白不行。我给你讲一个案例,在佛山一个爸爸四岁的女儿,她提一个要求,爸爸不同意,女儿要坚持,爸爸就打了女儿。女儿就哭了,然后就不准她妈妈去参与,让女儿哭。接着孩子就尿湿裤子了。孩子很绝望,被爸爸打了很难堪,想到妈妈那里寻求安慰,然后爸爸禁止她接近妈妈,孩子就尿湿裤子了。家庭教育要统一,就是观念一致,但是家庭教育的方法可以不一样,爸爸可以打,妈妈可以抚摸一把。爸爸用比较强硬的方式,妈妈可以用柔的方式。妈妈摸一把的时候,不是否认爸爸,而是告诉他爸爸这样的要求是正确的,因为你做错了什么事。所以我们不要误解,家庭观念一致不是说每个人的做法是一样的,这样会让孩子感觉非常无助、绝望。

    所以我建议你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来听这个课题。

    家长:我想请问怎么样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晏秀祥:这个话题很长,青春期三个问题,一个是反叛,一个是跟异性的关系,一个是对未来自己的种种设想。我没有办法告诉你,而且你孩子是男孩、女孩,到底有什么困扰,是什么个性,我不知道。

    家长:怎么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晏秀祥:非常好的问题。自信心不是教育出来的,自信心是经验的积累,是什么经验的积累?是成功经验的积累。就是反复让孩子做他自己能做到的事,让他感受到他是能够做成事的,然后得到你的肯定和回报,他的自信就积累起来了。我送你一句话,比尔盖茨的话,他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让人成功”。当你成功后,你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如果你一直在失败中,摔跤了爬起来又摔跤,那么就会没有自信。所以你告诉他应该怎么建立自信,是没有用的。

    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现在宣布第16期爱孩子讲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我们下期再见,谢谢晏老师的讲座,谢谢。

主讲专家晏秀祥

家长们在认真听讲座

(教育活动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