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

时间:2012年12月23日

地点: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负一层多功能厅

   

    主持人:各位家长,各位朋友,早上好!今天我们“爱孩子”讲堂,今天我们参加领导嘉宾:

    广州市联发展部部长、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党支部书记袁微;

    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副主任刘武;

    今天我们很荣幸请到专家,她是徐岩博士,徐岩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与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现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讲师;中大社工服务中心理事,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理事,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专业督导,国际行为发展协会委员。

   徐岩博士今天要给我们的讲座主题是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爱孩子”讲堂,三年多来我们邀请了很多的明人、大师、专家,就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对广大的家长进行沟通和讨论。下面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徐岩博士做讲座!

    主讲专家徐岩博士

    徐岩: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可以说是分享,或者是探讨的一个问题是儿童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一点今天是想跟大家一起探讨家庭因素。儿童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小朋友不懂事,实际上儿童心理健康涉及到非常多的内容。那么我们一说到心理健康,如果是成年人我们会想到的是什么?大家也能想到抑郁症,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但是小朋友会不会有一些抑郁的心境,其实小朋友也会有的。比如说像恐怖症,其实恐怖症是焦虑症的一种,成年人也会很多,尤其在社会交往方面。另外还有强迫症,强迫症也是属于焦虑症的一种,小朋友也是可能会有的。大家都知道最近几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自闭症、多动症等等这些问题,其实也可以归为心理健康的问题,或者是精神障碍方面的问题。比如说自闭症、多动症,小朋友长期处于一个悲伤、抑郁的情绪当中,也会有抑郁症的。除了家庭因素影响外,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包括一些生理上的因素,包括一些大脑功能上的一些改变。某些行为的问题,可能会更多与社会的环境的因素有关系,那么首当其冲其实这个家庭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一个儿童来讲,在他的社会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来源于父母和家庭,所以今天我们就着重的来讲一讲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影响。

    为什么要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不是存在一个问题?另外我们要讲一下为什么家庭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会跟大家介绍一个理论,叫做生态系统理论,是从一个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整个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接下来我们会挑几个常见的儿童心理的问题做一个相对来讲比较详细的介绍。一个是品行的障碍,主要是行为上的问题;另一个是情绪的问题,专业上来讲我们叫做心境的障碍;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学习障碍。学习障碍也是很多家长会很关心的,尤其到小学的时候,学业成绩就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学习障碍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我们在座的家长并没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所以这里面也跟大家讲一下这个学习障碍。家庭因素的影响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家庭因素有很多,一个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就是父母是怎么去养育自己的孩子的;另外一个是家庭的氛围,这个也可以探讨一下,就是虐待的问题,这是我们这个讲座的大致的内容。

家长们在认真听讲座

    为什么要关注这个儿童心理健康?因为这个越来越成为社会问题,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个人和家庭的问题了。我们会看到这个国外的调查,主要是美国,美国的研究,他们发现在所有的儿童当中大概有20%的儿童都可能会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实际上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比例了,大约有1/5的孩子可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可能有一些情绪上的困扰,或者在某些时刻会有一些违反纪律的行为出现,这是一般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有将近10%的孩子可能会存在一些特定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不是我们家长能够去判断的,可能需要一些专业的诊断才能够把它界定是一个心理障碍,所以说到心理障碍的时候,就说明程度已经相对比较严重了。因为每个人都多多少少都有心理上的困扰,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程度,可能就会需要更多的关注,甚至是治疗。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预防,我们怎么样能够避免出现这样的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先了解这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到底是怎么样子的,尤其是家长,怎么去看待孩子,在生长和生活当中可能会发生或者出现的一些问题,那么有些问题是很正常的。比如说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或者是取得了成绩,成绩考得不好或者是被家长批评了之后,或者跟同伴有了一些争吵之后,那么肯定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比如说生气、悲伤、沮丧、失望等等,这都是很正常的。但关键是他怎么样能够恢复,什么时候能够恢复,用多长的时间把自己的情绪、心情恢复到一个平常的状态当中去,这个是需要家长去关注和努力的。就是我怎么去帮孩子能够更好的克服困难,然后去恢复他的情绪,使他的行为朝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

    尤其在国内来讲,因为我们刚才看见的这个数据,这个20%、10%就是国外的一个情况,但是现在讲讲国内的情况,其实现在国内的情况也是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里面就包括了学习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儿童我们怎么界定的?一般来讲其实在我们整个讲座过程中,儿童我们是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把18岁以下的都叫做儿童,所以他可以从婴儿期、小学期、中学、初中都把他界定为标准,这是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来讲儿童。还有我们的小学生经常说的十二三岁的儿童,青春期之后,14岁到高中18岁以前都可以称作为儿童。

    我们看一下社会的一些热点的新闻,如果大家有心或者大家关注这方面,其实我们从网上就会看到非常多的新闻是关于儿童的,尤其是这个年纪比较小的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说南方日报就曾经就有这样的一个报道,小学生的自杀,小学生现在都已经很多是自杀的案例出现了。这个我们是很难想像的,我们联想到这样的一些极端的行为的时候,很多时候是跟成年人或者是青年人,青少年是联系在一起的。可是现在来看即使在国内的情况,随着压力越来越大,儿童所受到的社会的压力,包括来自于家庭的压力、父母的压力,那么这些极端的行为,其实也越来越多。三个大概10岁左右的小朋友结伴自杀,在学校跳楼。那么她们在自杀之前就留下了遗书,这个遗书的主要内容是:因为周末的作业太多,她们实在没有办法完成,如果完不成作业,回到学校可能就会被老师惩罚。所以她们跳楼了。其实大家如果去看的话会有很多这样的新闻的报道,都出现了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尤其是11、12岁小学高年级,他们因为学业的压力,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家长,有一部分来自于老师给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产生一些极端的行为。上海市做了一个全市的调查,就发现在整个中小学当中,一共有8个是自杀的。这些自杀的学生当中就去采访,然后去调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么年轻的儿童,小学生或者是初中生,最多是高中生产生这样的行为,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八起这样的事件里面,六起都是因为跟家长有关的,都是因为跟家长发生争执或者不满意家长的管教方式,最终就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这样的极端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自杀跟抑郁有很大的联系的,有的自杀行为大部分原因都是抑郁。抑郁症的患者,他们都有过自杀的念头、想法或者计划,最后计划的结果就是实施自杀的行为,所以现在你会看到其实这些事件的背后有很复杂的因素。家长其实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对小学生来讲,家长还是首要的照顾者和支持者,家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父母。所以在这里面,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事件,一定是跟他的心境有关系,就是跟他的情绪、心理健康有关系的,而且有很多不是一时的,不是因为某一件事情,可能教师的打骂或者是家长的打骂、争吵,可能只是导火索,或者是老师、学校跟儿童互动的过程中,一定是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么慢慢的累积,就导致在一个时间点有一个大的爆发,那么这些孩子可能一时的冲动或者是长期负面情绪的累积,那么采取了一些想不开的行为。所以这是一些很严重、很极端的例子。

    但是因为有这些例子才让我们更加的重视这个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都希望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那么我们要看一看怎么去避免。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讲一下这个理论,这个理论是关于儿童的或者是个体的发展,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因素来影响。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这个心理学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心理学家,他叫布朗芬布轮纳,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影响跟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怎么看社会的环境?这个社会的环境也分为非常多的层次。这个图就体现了儿童发展的一个系统观,他认为整个儿童发展就是一个生态的系统,那么在最终结果,我们会看到这个图上是一个孩子,他在玩一些玩具,那么这是一个微观的系统,也就是说这个对于一个个体的儿童发展,首先有他自己本身的因素,比如说他的个性、性格,性格里面有一部分是先天的,我们叫做气质,比如说每一个孩子出生之后,他就会表现出来,他是一个很稳定的,没有太大情绪起伏的,做什么事情都能够比较持久的,生活比较有规律的,比如说睡眠习惯很有规律的。是这样的孩子还是一个经常苦恼,情绪起伏比较大,或者是睡眠不是太有规律,比较烦燥,是不是爱活动。那么这些可能一开始的时候就能体现出来,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孩子自己获得的支持,他自己能够接受到的信息,这是孩子个体所拥有的资源,这是他的一个微观的环境,是他的微观的系统。在孩子的因素当中,除了有遗传、心理的,有先天性格的部分之外,还有其他的他接触到的事物,还有一点很重要是外面的,外围的,跟他直接相联系的,叫做中观系统。那么中观系统都包括什么?也就是说跟个体微观系统紧密相连,最直接的一个中观系统。这里面就包括了家庭,家长自然而然首当其冲的,最重要的照顾者,就是父母,所以父母怎么表现,父母可能要去教育孩子,父母要跟孩子互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除了父母、家庭之外,还有学校,学校里面的老师,还有同伴,比如说幼儿园或者小学、初中,里面的同学、同伴,那么这些都构成了这个孩子的发展的一个中观系统,这些其实也是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那么再下来这个个体发展的外观的系统,就是外围的,更外围的,没有和孩子直接打交道的,但是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发展,也就是说他会提供给孩子成长的一个大的环境,那么这就包括一些社区,比如说他所居住的小区是什么样子的,居住的小区的质量,小区里面的成员的一些互动,其实这个也是跟个体的成长有关的。还有一个家庭跟外围的关系,也就是说父母的朋友,父母的亲戚,其实这些是一个大的,也是一个大的家庭,如果从宏观来讲都可以包括在整个家庭或者家庭之内,这些父母,小家庭的父母的朋友,父母的亲戚,他们可能也会对儿童的成长有一个间接的影响。那么这是一个外观系统,最外还有一层是宏观系统,宏观系统可以看到宏观,宏观是指大环境,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对儿童的影响。那么这个大的环境,其实很多时候不是直接作用在儿童身上,它是通过父母,很多时候是通过父母,通过家庭成员,通过学校的老师,通过儿童的同伴来间接的影响到儿童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这是一个大的环境。

   

    还有一个时间的线索,个体儿童是要成长的,其实无时无刻,从出生之后就开始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对儿童进行社会化,教会他怎么跟社会上的群体,包括人和人之间怎么去打交道,然后怎么适应的一个过程。这么多的影响因素在里面,我们为什么集中讲家庭,尤其是父母呢?因为很多所有的其他的因素,包括大的环境,包括一些社区邻里,很多时候都要通过家庭,都要通过家庭中的父母来间接的影响到孩子,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其实起了关键的因素,因为他是直接跟孩子打交道的。那么社会上的很多观念,比如说大的社会文化观念,价值观的影响,包括一些社会舆论的影响,包括邻里之间,其实这些作用都是在父母身上,作用发生在儿童身上,尤其是在儿童小的时候,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大了以后,比如说初中以后,初中以后可能就同伴就变得更加有力量,那么可能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的时候会有一个叛逆的极端,他可能会听取家长之外的意见,比如说听取同伴、同学的意见比较多。但是在初中之前很重要,尤其是在幼儿园,家长是非常重要的,还是起到一个首要的作用。

    我们会经常把这些理论用在儿童身上一些分析,所以在这个系统当中,尤其是强调了家庭的作用。在儿童的发展当中,我们也说一下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一般我们讲儿童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一般是分学龄科、学前和学龄中,学龄前是大概6岁,上小学之前,这是一个学前的阶段。那么小学生这一段大概是从6岁到12岁,一般是一个儿童的中期,那么从12岁往后要上初中了,大概12、13岁,那么到18岁以前,这是一个中学的阶段,包括初中、高中。那么到了青春期,青春期再往后。那么现在一般的孩子来讲,青春期一般都是男生和女生是有差别的,女生要早一点,女生一般12岁、13岁就到青春期了,现在有一些悸动早一点。男孩子比女孩子要晚一点,大概是晚一到两年的时间,大概是从13岁或者14岁,男孩子就进入到了青春期的阶段。所以这个划分我们一般划分是学龄前,儿童的中期,学龄期,接下来还有青春期,青春期基本是从中学阶段开始。其实不同的时间段,儿童发展的任务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所以他的各方面的发展其实是按照他的年龄,跟他的年龄有一定关系的。因为不同的年龄针对不同的发展的任务,适合他的发展的任务。那么在这里面,在学前期,就是学龄前,我们的儿童的主要是什么?一个是跟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这是一种依恋的关系,就是互相的关爱、关照的关系。尤其是在婴儿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零岁到一岁、零岁到两岁这个和父母的依恋关系是很重要的,这个依恋关系是可以给儿童一个安全感,这个安全感甚至可以影响到他成年的各个事业,包括他的事业发展,包括他的人际关系,包括他的婚姻交友,都和父母建立关系的好与坏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是学前期。

   学前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语言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小婴儿从一开始牙牙学语,到会掌握单词,会说一个简单的句子,那么到会用语法规则,然后流利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个语言发展也是大概在1岁多—4岁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是语言的发展。另外还有一个就是他要有很多的认识,更多的是掌握什么?对于一个学前,也就是6岁以前的一个小朋友来讲,很多时候首先他要知道很多物品,你在他的视线范围是存在的,这是发生在一个非常小的年龄阶段,就是0—1岁之前,他就掌握这样的一个概念。到2—3的时候,他要知道有很多东西是物体或者是液体,不管怎么变换,形态、体积,它都是一个东西。

    对于学前期的孩子来讲,他要学会自我控制,他要有一种控制能力,要能够管好自己,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包括我们的认知的能力,比如手疼、看见的东西等等,那么这些都是他认知的能力,所以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到了儿童中期的时候,他要进入学校了,那么这个就是学业的问题。所以这个学校的成就与同伴的相处,还有学会遵守学校的规则,这些就成了他非常重要的发展的任务。所以我们会看到其实小学的时候和幼儿园其实不太一样,其实幼儿园的时候成绩还没有那么重要,更多的是跟同伴们一起交流、交往,然后锻炼能力的培养的时期。到了小学之后,因为学校有一个学业的压力,所以这个学习的成绩就变得很重要,怎么掌握学习的方法就变得很重要了。实际上在这个儿童中心的时候,其实不仅仅是学业的成效,像交友和同伴友好相处,这还体现了什么?体现了儿童的其他方面,不仅仅是学业成就这一方面,他上学更多的需要和其他人打交道,包括老师、同伴,包括其他的一些在学校或者家庭以外的朋友或者是陌生人打交道,他都要学会去应付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所以这个人际关系从小就变得很重要。还有一个就是规则,包括社会的规则,你要慢慢的进入到他的发展的任务当中去,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就要从一个小学的环境过度到初中,而且这里面涉及到了一些青春期的时候,那么对于一个儿童来讲,他的身体会发生一个变化,所以适应他的身体的变化和学校环境的变化,也变得非常重要,这是一个适应,就是大概在12、13岁或者14岁的时候,这样的一个转变,从小学到初中,那么身体上的变化,包括学校,因为初中跟小学还是很不一样的,学业方面的一些转变,这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怎么样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个转变。

    另外就是学习成绩,这个压力是逐渐增强的,这个学业的压力,随着年龄阶段逐渐增强了。还有一个参加活动,这里面就包括了真正的社交能力,还有包括除学业之外的其他的技能或者技巧,这样的一些能力的培养。另外还有一个自我认同的问题,就是要回答我到底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要做什么等等,到了初中、高中的时候,就慢慢熟悉人生的大方向,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了。所以这个是儿童各阶段的发展任务。但是我们现在其实会看到,其实在这个学前期,本来是对学业,尤其是在六岁之前,包括上幼儿园,本身对学业成绩没有太多的要求的。但是现在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所以现在的小朋友就有了学习的压力了。这就是跟他本身发展不太相同的要求。现在正好相反,从幼儿园开始,包括小学,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学业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有的时候往往因为学业的压力忽视了其他的方面,所以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个是发展的任务。

    那么我们看一下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那么在这里面我们就主要跟大家讲三个心理健康的有关的问题,那么这里面第一个我们讲品行障碍,其实品行障碍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可以纳入到精神障碍的一个范畴,所以他代表的不是普遍的现象,而是一个很少数的精神障碍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把品行障碍拿出来讲?因为品行障碍反映了很多方面,我们会看到是我们一般的儿童也会有的也一些行为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怎么界定这个长度,其实需要我们家长去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才能做到更好的预防。首先这个其实品行障碍指的是一系列的,持续出现具有破坏性的,有这种暴力性的,还有反社会的。什么是反社会,就是他总是不断的打破,总是不断的违反社会的规则,法律制度等等,有这样的一些行为,那么就叫做是品行障碍,可以纳入品行障碍的范畴。这个品行障碍实际上有一定的标准的。

    首先我们大概来看一下,其实它可以从两个纬度来看,这样的一些行为是比较隐秘的,还有比较公开的。另外一个纬度是他的破坏性的程度。我们大概可以分成几类,那么像有一些攻击他人,例如打架、斗殴这样的一些事件,那么这是我们大家都看得见的,并且是有破坏性的。他可能违反了学校的制度,学校的规定甚至是社会上的规定,也会有这样的一些,也可以说是反社会的行为,当然要根据行为的严重程度来判断。除此之外还有一项虐待动物,虐待动物也是归纳入品行障碍当中的一种表现,其实虐待动物是他内心愤怒的一种发泄,另外还有一些说谎,甚至很严重的纵火行为,这些对于儿童来讲都可能会出现。还有一些非破坏性的活动或者是行为,比如说逃避责任,像逃学、逃课这样的一些行为,另外还有一些比较严重的,是物质滥用,比如说酗酒、吸烟,如果是到了这个程度就会比较严重,还有一些比较严重的是喝止咳糖浆,有一些止咳糖浆不是针对小朋友的,是针对大人的,但是有些小朋友或者是青少年有办法想到止咳糖浆,止咳糖浆里面有一些成份会让他成瘾的,类似于吸毒一样让他成瘾的,这些都是物质滥用的。甚至可能跟家长去争吵,另外还有就是乱发脾气,对其他去发脾气,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不满,这些都可以属于他的行为的问题。

    但是他能不能被叫做是品行障碍?其实上是有一个界定的,这是有一个程度的划分,品行障碍其实是我们讲得最严重的一种,但是品行障碍之前,就是相对比较轻的一种问题,是叫对立违抗行性障碍,虽然我们讲到这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数的,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那么每一个正常的发展的儿童来讲,他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大概百分之百的儿童都会出现违纪的行为或者叛逆的行为,还有一些打架的行为,可能都会出现的,尤其是在男孩身上可能会有更多的体现,其实这些很正常的,并没有到一个真正的心理问题或者精神障碍的程度。但是如果有一些问题发展下去或者持续的时间很长,那就要引起注意了。

    那么品行障碍的问题如果不及早干预,常常都会持续到成年,就是他成年的时候就会发展到一个更加严重的一个程度,可能会产生违反犯罪的行为,尤其是青春期的时候,所以这个是非常需要引起注意的,这个是男生居多,女生比较少一些。另外一个是青春期的时候,青春期是很容易出现这样的一个行为问题的,比如说打架、破坏公共财物、撒谎或者和父母、他人争吵,这些事情再青春期发生得比较多。如果能够及时的干预,基本上是成年之前就改掉,就会变得朝着一个更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所以童年期,儿童的问题尤其要重视,青春期相对会好一些,但是儿童如果发生很多很严重的行为问题,那么这个家长就真的要引起重视,并且要去寻找一些方法,尤其是积极的方法去进行一个干预和帮助他能够恢复。这是这个品行障碍。但是一般对于违抗行为不会发展到严重的障碍,就是要及早发现和干预,这是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一般和什么有关系?品行障碍其实和家庭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两类家庭问题:1、家庭的动荡。比如说家庭经常的变动、搬迁,然后家庭当中的父亲和母亲的关系,也就是说婚姻关系或者是父母双方的这样的冲突,都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这里面还包括一些家庭资源和限制,比如说父母能够用在教育、辅导儿童身上的资源,包括时间、金钱、爱心等等,这些是很有关系的,这种家庭的资源,还有一个就是观念,就是父母的价值观,父母的道德观,也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你会看到其实儿童的行为问题,尤其是严重的行为问题,这个品行障碍,实际上是跟家长脱离不了关系的,这个家庭和父母一定有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里面。很多时候我们有时候经常作为家长来讲,说这个孩子太不好了,这个孩子调皮捣蛋,首先你要自己关注自己给孩子的是什么。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功能有关,这里面的教育方式,一个是体罚,当孩子做了错事的时候,你怎么惩罚,尤其是体罚实际上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尤其是有很严重的暴力的方式,打,而且是打得特别厉害,这种是要不得的,这种方式往往会造成儿童的行为问题。还有一个不当的奖励和惩罚,什么是不当的?就是你该奖励的不奖励,不该奖励的时候还奖励或者惩罚,比如说孩子错了,家长意识不到的问题,还给了他奖励

    3、家长缺乏监督,你没有真正的去管理孩子的生活,孩子做了什么你都不知道,所以适当的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就是缺乏情感的支持,有的时候我们会跟孩子打交道,就是说我们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在孩子身上,但是你是不是给了他情感的支持,对情感的支持跟你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有时候不完全是一回事,可能你一天都跟孩子待在一起,但是你没有对他笑一下,你没有给他一句鼓励的话,你没有关心他的生活状态,他到底开不开心,他到底今天有什么事情,他怎么想的,你没有去理解他,你没有在情感上表达出来,这种情感上的支持的缺乏,其实对儿童的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父母和儿童的交往和互动质量很重要,尤其是情感的支持,情感上的沟通,可能比你花很多时间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面,或者大家待在一起,但是没有什么互动,这个可能是情感的支持,情感的互动是更重要的。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家庭冲突的问题,比如说当着孩子的面,夫妻双方发生争执,其实这都反应了一个家庭当中的父亲双方的冲突和矛盾,那么这些东西如果在孩子面前过多的而且是不当的表现出来,其实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的健康。

    4、另外还有就是父母的个人的行为,就是很多时候我们讲其实儿童的学习的过程,孩子的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他的学业方面,其他各种能力,这样的一个学习的过程,包括他怎么学会做人,怎么去学习去遵守道德规范,怎么去学习遵守社会的秩序,其实都是跟家长个人怎么表现的息息相关。因为很多儿童会通过模仿来学习,他一般把大人,就是他自己的父母作为他成长当中的榜样和例子学习,所以如果父母自身的行为不得当,儿童很多时候也会跟着学的,而且他可能意识不到他做得不对,所以作为父母经常要去反思,是不是我自己这样做不适合,我自己是怎么要求的孩子?我自己对孩子的行为跟自己做的是不是不一致?这些都是互相的影响,父母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儿童自身的行为方式,这个家庭的因素影响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父母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是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我们之前举了例子,很多小学生自杀的例子,很多都是跟心境障碍有关的。那么儿童来讲,他也是像成年人,如果得了抑郁症,没有任何人生的目标,所有的事情他都不愿意去做,原本喜欢的事情,现在都变成没有兴趣了,经常可能会昏睡或者是睡眠不足。那么儿童实际上也有这样的表现,但是他跟成年人的抑郁又有一些不同,成年人可能是很消极,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然后经常可能会哭泣,表现得很悲伤、很消极。但是儿童如果遇到一些抑郁的情况,心境障碍的话,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容易发怒,容易恩生气,总是不高兴,总是怒气冲冲的,总是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好,愤怒。所以大概70%的抑郁的儿童都会出现这种容易发怒的情况,所以有可能是他发怒是他的一个情绪的表现,可能跟抑郁有关系。

    心境障碍其实也分成不同的类别,如果非常非常严重的话,那就是严重的抑郁症,这其实有很多条标准,这里面很多条标准里面有一条标准是,就是他可能有自杀的想法和念头,这是一个抑郁症的一个表现,常常会有一个自杀的念头、想法或者去实施,有自杀的计划,就是严重的抑郁症。我们平常的心情都会有起起落落,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一个现象是值得注意,而且常常被家长忽略的是如果一个他长时间的处在一种不高兴的状态,我们俗话说不高兴的状态,这种状态持续了大概有一年以上,如果是成年人的话,就用两年做标准,如果是儿童用一年做标准,比如说至少有一年的时间,你这个孩子都不高兴,大部分时间,就是每一天你的大部分的时间也都是不开心,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看看他是不是有抑郁的情况,这个抑郁的情况也是暴饮暴食、睡眠不足,体力缺乏,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这都是一个极端的表现。还有一个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如果这里面符合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那么他就可能有心境恶劣的障碍。这个心境恶劣障碍一般出现在11—12岁的时候,尤其是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比较多,并且常常不容易觉察,因为他是一天都不太高兴,郁郁寡欢,可能吃不进食品,然后这些不太容易被家长发现,但是他会持续,有的时候能够持续两到五年,有的时候最长能够持续五年的时间,这样一个恶劣的心境,如果它再发展就到重性的抑郁。这就很危险了,就一定要去治疗了,因为他可能会产生一个很极端的行为,就是自杀。

    这里面家庭的影响也是很重要,家庭的影响,就是家长,我们要看一下家长和父母是不是也处在一个比较恶劣的心境当中,就是家长是不是也是抑郁。所以很多时候家长的抑郁情绪会影响到儿童。家长应该怎么做?家长应该尽量的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要把一些积极的情绪传达给孩子,而要把一些消极的、负面的情绪传达给孩子,这个是很重要的。另外就是批评和惩罚,你对孩子的批评和惩罚会不会太多,给他的赞扬、赞美、认可、鼓励会不会很太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是对孩子的期望有关,这个很重要。如果给孩子的批评和惩罚太多,那么可能会导致这个孩子的自尊心的下降,导致这个孩子觉得他自己是一无是处的,可能会导致抑郁的心境。那么另外是不是父母会过多的控制,过多的控制这个孩子,都是父母拿主意,这个很也许很重要,太多的管束这个孩子,什么都管,这个孩子有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可能有时候父母出于担心或者父母出于其他的原因,那么可能自己作主,而不是让孩子作主,尤其是到初中,青春期的时候,如果过多的控制,过多的管束也会造成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去完成一些高难度的任务或者是面临挑战,所以这也是一个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家庭的温暖和支持,这个也很重要,在这个心境障碍方面也很重要。那么这个是讲心境的障碍,另外一个我们要讲的就是学习的障碍,学习的障碍是什么。因为很多时候我在去跟这个学校包括家长打交道的时候,发现很多老师,这些老师总是讲,总会觉得最近有一些学生学习不好,为什么?是因为这些孩子笨,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千万不要说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孩子不聪明,笨,为什么?因为其实学习能力只是我们的智力发展的一个方面,其实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是有很多能力组成的,除了学习能力可能还有音乐能力、绘画能力、空间能力、语言能力、体育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等等很多方面的,那么学习障碍,其实它是指没有其他的原因的,比如说没有智力的问题,他的智力正常,也没有一些脑部的损伤而导致的学习上一些问题,比如说学业失败,这种不是因为智力的原因,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大脑疾病导致的,这个是学习的障碍,很多时候学习的障碍跟智力是没有关系的,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他学习不好就是笨,不是这样的。

    其实学习障碍也可以分为阅读上的障碍、书写上的障碍还有数学上的障碍,这三个是比较常见的。像这里贴的,一个是爱迪生,发明电灯的爱迪生,这个小朋友都知道,还有像爱因斯坦,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那么另外还有像这个英国的首相,二战时候的首相丘吉尔,包括还有很多很多人,包括像演员汤.布鲁斯,他们都是阅读障碍的,都是有学习障碍的人,但是最后他们都成长了,而且成为非常伟大的人物。所以说你会看到学习障碍其实和智力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因为智力是一个非常综合的一个能力。

    总体来讲我们谈到的不管是品行障碍、心境障碍或者学习障碍也好,父母怎么样教养孩子,教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们也可以总结出来,这里已经研究了非常多的研究,并且获得了国际认可的。我们可以把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般分为四类,有专制型、权威型、放任型、忽视型的,在这个里面,大家看哪一种最好?其实上是权威型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儿童有关注和关爱,同时又要给儿童的行为、给予等等各方面,给予一定的控制,也就是说我们要管孩子,不能不管孩子,但是也要给予他关爱,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所以结合这样两点,温暖和控制能力的家长是最好的,是对儿童的成长是最有利的,这是权威型。这个专制型可能不太注重情感的需要,就是很严厉,这是专制型,专制型其实也会对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自尊心方面。另外还有放任型,就是溺爱,我很爱我的孩子,我给了他很多情感上的支持,我很关心他,但是我不去管他,他做得错也好,对也好,我都不太去管束,做了错事我不去管教,这个是放任型。另外一种是非常严重的,就是忽视,很多时候家长说我太忙,忙于工作、忙于生计等等而忽视了儿童或者孩子的心灵和成长的问题,没有关爱也没有管教,就是忽视。没有心理上的一个关照,他们就会退缩,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不敢决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然后会产生这种抑郁的心境,而且可能情绪有很大的起伏,经常会生气、悲伤、烦燥,很多很多。 另外还有一些会发展出严重的自残行为、伤害自己的行为。忽视其实是一种冷暴力的行为。

    另外一个家庭因素就是家庭的氛围,家庭的氛围很重要,包括我们前面谈到的这几种障碍,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么这个家庭的氛围,夫妻的关系和沟通的情况,是不是整个家庭成员之间都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另外就是心情,包括父母的心情、孩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能够双向影响的。所以整个家庭都是一种愉快的氛围,其实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都有其他的好处。还有就是妻子互动的质量,我们不追求数量,我们看质量是不是高,这个高质量的亲子互动也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个一是家庭的氛围。

    最后讲到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运用惩罚和奖励,因为如果惩罚运用得不当,很可能就变成了家长对孩子施暴,那就变成了一个虐待的问题了,包括对孩子的忽视和冷漠,实际上也是一种冷暴力,也可以称为是虐待的问题,严格来讲也是一种虐待的问题。所以怎么样运用惩罚和奖励,对于家长来讲,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家长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要有一些规则的,比如说奖励,就是尽量的少物质奖励,多精神奖励,多增加孩子内在的东西,如果他真正愿意学习,这就是他内在的东西。那么我们要做的是增强他内在的东西,当他做得对的时候,一定要给他及时的、明确的奖励,这个更多的奖励是赞美、鼓励、支持、认可,这个更重要。还有一个就是惩罚,惩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法,这个能不能用?这个其实是很重要的问题,比如说有讲虎妈、狼爸这样的一些管教方式,他会用到一些提法,比如打孩子、骂孩子的方式,这个是不是真正可取的?其实每个家长的认识都不一样,其实大家都可以认识一下,你会不会用提法,打屁股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打的方式来对待儿童的一些问题,那么这个其实只能思考了,我们下面的时间也可以谈一谈。

   

    主持人:好的,下面是互动的时间,家长可以提问。

   

    家长:你好!徐教授。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制度是摧残儿童的身体健康,我听朋友说他的儿子读小学生的一年级的班,做作业要做到11、12点,请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徐岩:我觉得这个是社会问题了,倡导工作很重要,这样的一些现象我觉得不是个别的家长就能够解决的,而且应该跟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家长应该有这个意识,家长要意识到像小学一年级、二年级这样的小学生做功课要做到11、12点,这个是不正常的,儿童的睡眠一定要保证的。我觉得不光是家长,重要的让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部门都应该重视。那么家长如果能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多开导、理解孩子,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一些批评或者是一些不公正的对待,尤其在学业方面,家长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舒缓一下他的心理压力,这样可能会有一些帮助。

现场家长提问

    家长:徐老师,您好,现在我们学校如果小孩刚好上一年级,我看到他们学校非常关注传统文化的教育,如果孩子对历史不知道,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的。我想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有些东西,比如说大人说话不许小孩插嘴的这种,我觉得这种跟我们的现实是有一些违背的,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孩子积极的参与讨论,我们应该以怎么样去对待这种教育方式?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怎么样批判,我们教育界看待这个传统文化与我们时代相差的问题,谢谢!

   

    徐岩:我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他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来看,我觉得一年级的理解是很有限,他的记忆可能很好,但是他是不是能够理解是不一定的,所以这个结果是打折扣的,理解和背是很重要的,我们过去传统的一些东西,其实上它有精华的,这里面的引导很重要,关键是能不能理解,这个可能需要家长努力,家长也需要做一些功课,你也要跟着孩子学一学,互相去探讨。

   

    主持人:今天的论坛结束了,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