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胎政策放开

许多家庭选择迎来第二个宝宝

但随着小宝日渐长大

两个孩子间的冲突似乎越来越多


为了帮助家长们更加理解孩子

更加好地应对孩子间的冲突

心童行把“二胎话题”搬上了父母课堂

请芷佑老师为我们答疑解惑



主讲嘉宾介绍




刘芷佑博士

 

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博士,亲子教育及特殊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广东英卫培训中心培训部主任,心匣子教育创办人,羊城晚报名师团成员,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心童行”心理体验馆首席专家顾问及系列活动总策划人。

内容回顾




生活中引发孩子间冲突的心理原因

父母偏心:孩子认为父母已有了倾向性,不再在意“真相”和自己

孩子渴望得到重视:引起父母的注意与关爱

手足间的竞争关系:将对方视作敌人,通常源于父母对孩子们的比较

冲突的教育意义

面对「冲突」我们很自然地会感到不安、紧张甚至恐慌,希望逃离现场或者制止冲突。但在家庭教育当中,如果我们由于自身的不安而过早地制止孩子间的打闹冲突,可能也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的机会。


不少父母考虑生二胎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会与人相处,将来进入学校乃至进入社会,能够更早地适应。但要实现这种教育目的,难道只是把二宝生下来就可以了吗?当然不可能!社会化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恰恰是学会面对和处理冲突。二胎家庭中的“冲突”其实也正是相较于独生子女家庭所特有的学习机会。


孩子间发生冲突不一定是坏事情,冲突很可能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因为冲突让问题得以凸显,让孩子明白到我有我的需求,但你也有你的需求,我不能强迫你顺从,反之也一样。在冲突的过程中孩子能够认识自我,了解对方,然后学会如何与他人彼此沟通与理解差异,学会寻找坚持与妥协的平衡,尊重他人的决定,以及如何在冲突过后重新修复关系。


当下马上把孩子分开,或制止冲突,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所以当下次冲突发生的时候,家长不妨先放下自己对冲突的恐惧,给孩子们多一点点时间,看看他们能否自己解决。观察冲突过程中孩子间互动的方式,发现冲突难以解决的原因并加以指导,才是长效之计。



我们可以如何缓解孩子间的冲突

1

不要比较

“弟弟你太不听话了!我说一遍哥哥就过来刷牙了,这都过去五分钟了,你怎么都还没过来!”

“你是怎么回事,妹妹都已经穿好衣服了,你这个当姐姐的还磨磨蹭蹭半天出不了门,上学都要迟到了!”

“你真让妈妈省心,不像妹妹什么都得妈妈帮她收拾!

……


类似的话语是否曾经出现在你的口中?二胎家庭中的父母常常不自觉地“语带比较”,本意是激励和推动一个孩子向另一个孩子学习,表现得更好。但其实这就像我们童年时经常听到父母提到“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心中升起的更多是不舒服感与怒气,却非改变的意愿。


“别人家的孩子”毕竟还在别人家,但当对比的对象是就在身边的兄弟姐妹时,心中的情绪很容易就会直接宣泄到对方身上。兄弟姐妹的敌意和竞争关系,往往就是在父母有意无意的“比较”之中形成的,当手足变成敌人,冲突的爆发也就不出为奇了。


爸爸妈妈希望提醒孩子做得更好,这份本心固然没错,但采取的方式和表达却应该多加留意。带“比较”的语言可以是这样的:

1.描述你看到的情形:我看到玩具散落在地上

2.描述你的感受:这让我很生气

3.描述需要孩子做什么:把玩具收拾好


这里需要特别留意的是,你的语气!语气中是否和善而坚定,决定了孩子会如何反应。因为愤怒地大吼,有时候会让孩子感到紧张或者抗拒,第一时间用顶嘴或哭闹的方式回应;强行压抑怒火,孩子也会感到很困惑明明感觉得你的愤怒,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指令;当然过于轻柔的声音也很难让孩子重视。


要做到“和善而坚定”的语气绝非易事,在讲座现场芷佑老师就带着家长们一次一次地练习,正是有了这些不断刻意练习而成的“细节”,父母才能更有能力应对孩子的状况。


2

接纳孩子的情绪

讲座中芷佑老师分享了一个对大宝的访谈视频,想知道他们如何看待妈妈和即将出生的小宝,当突然知道小宝即将来临时他们眼神中都有掩饰不住的惊讶和不安。有的家长会把孩子的这种情绪看作是“自私”的表现,认为孩子不懂事,经常以“批评”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这些情绪和行为。


对于大宝来说,Ta并没有那么丰富的社会认知与人生阅历作为支撑,家庭是Ta世界的全部,二宝的出现就是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一件大事(如同我们成人面临工作、家庭或社会的重大变故),有不安和焦虑是很自然的状况。(因此大宝越早知道父母的二胎计划,适应会越好)


况且客观来讲,二宝的加入确认分散了父母时间与精力。二宝从出生开始所获得的爱就是50%,自然没有问题。但大宝却要经历从100%到50%(甚至更少),这种失落感是无可避免的。


情绪分积极消极,却无分对错好坏。不安、焦虑、嫉妒等等的负面情绪,其实都有其意义和作用,当然孩子有时候会在这些情绪的驱动下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例如苦恼、扔东西,打爸爸妈妈或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区分“情绪”与“行为”,“坏行为”不代表“坏情绪”,帮助孩子用更正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恰恰是爸爸妈妈们重要的教育工作。


如果制止了“坏行为”的同时,也漠视或打击了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习得压抑自己的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压抑≠消失,反而会日积月累,转移到其他地方发泄,或者在没有约束(例如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时变本加厉地发泄出来。


所以当下次孩子发生冲突或者情绪爆发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以和善而坚定的语气表达我注意到并在意你的情绪,不作评价),其次是告诉Ta不能用类似的方式来表达,会伤害到自己或其他人,最后是告诉Ta下次应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的情绪。


孩子的学习和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家长赋予更多的耐心和努力,但相信有过三四次类似的经验后,孩子就会将正确的表达方式慢慢内化,当做到这一点,孩子间的因为情绪而带来的冲突也就慢慢减少了。




3

平等≠完全相同的对待,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特别的存在

“平等对待”相信是很多二胎父母在养育过程中都会常常提醒自己的一点,但实际操作中却可能会进入误区,错把“平等对待”看作“完全相同的对待”。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性与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一个人的性格、智能水平和兴趣爱好由非常多的因素决定,因此并不是说诞生在同一个家庭,孩子的这些特征就会高度一致,有时恰恰就是截然相反。


所以如果父母用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孩子,给他们相同的物质供应(例如饮食、玩具、礼物),提相同的要求(例如言行举止、何时起床何时睡觉),很可能只能适应其中的一个孩子,却会对另外一个孩子造成困扰和不公。


与之相应,孩子有时候也会要求父母“一视同仁”,用相同的标准来要求另外一个孩子,父母也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Ta与兄弟姐妹是不一样的,要遵守不同的标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特别的,这种特别不是指高低优劣,而是每个人可以享有自己独特的能力、个性和需求,孩子才会以更好的自己为“标杆”,而不是事事与兄弟姐妹作比较,自然也就减少了矛盾和冲突。


同等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和需求,同等尊重他们当下的能力和状态,才是真正的平等。




4

孩子间的问题由孩子自己解决

和前面在“冲突的教育意义”中提到的一样,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孩子从冲突中学习、成长,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人,就需要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去尝试面对冲突,给多一点指导如何在冲突中协调彼此、在冲突后修复关系。


因为一次真实的亲身经历所带给孩子的成长与信心,胜过一百次的口述教学。芷佑老师现场举例提到,今年3月份心童行故事会上,当她问家长“谁有信心用白纸换到一支笔、一本书甚至是现今时”,家长们都不敢应答。但当同样的问题给到孩子时,现场的孩子都非常兴奋地跳起来举手大喊“我可以!”,就是因为他们都在心童行儿童心理挑战课上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这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不可能的挑战,他们很清楚如何做,也很有信心再次去做。


让孩子学会应对冲突也同样如此,当孩子知道冲突不可怕(有时候是家长把对冲突的恐惧传染给了孩子),而且有过成功应对的经验(刚开始可能需要父母的指导),孩子就会越来越有信心和能力去解决冲突和避免冲突。


而且父母介入时,有可能内心已经带有某种倾向性,例如看到小宝哭了就觉得一定是大宝欺负小宝,继而修理大宝一顿。但事情的真相也可能是小宝先抢了大宝的玩具,大宝比较粗暴地抢回来。即便之前每一次都是大宝先欺负小宝,但这一次万一是例外?如果不了解事情的全部过程或真相,父母带着倾向性的介入冲突现场,都可能会让其中一方感到委屈和父母偏心,之后可能会以“复仇”的心态去伤害另一个孩子,孩子间的关系也就更加紧张。


当然不是每一次发生冲突时,都有条件让家长去给孩子时间和指导,爸爸妈妈们也不用苛求自己每次都做到,更多要考虑现实的时间、条件是否充分,孩子们的冲突是否已经造成危险或者无法自行结局,再决定自己下一步要如何处理。




5

平时就该促进孩子间的感情

想要增进孩子的感情,其实无需父母刻意地“触发”,更需要注意的是注意不要惯用比较的语言暗示激发孩子间的竞争关系,以及在两个孩子“沟通错位”的时候给予一些帮助,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在共同经历中形成情感连接。


讲座现场有一位家长提问,说小妹妹想和哥哥一起玩,但哥哥拒绝,然后就会由打闹升级成打架,一发不可收拾,可能会持续半个小时甚至大半天。芷佑老师提醒到,类似的情况中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协助孩子之间进行沟通。


因为小宝很多时候还不太具有游戏规则的意识,也不太理解大宝的话语和想法,同样的大宝也会觉得小宝不可理喻、难以沟通,所以往往是大宝不愿意和小宝一起玩耍。但小宝因为很想跟大宝一起玩,所以就会用各种方式去“逗”哥哥姐姐,最后演变成冲突


芷佑老师建议类似的情况中爸爸妈妈可以做两件事:


1.协助孩子们之间进行玩耍,家长可以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帮助语言能力还不是太好的大小宝传递信息,让双方更加能够互相理解和遵守规则。如果开始大宝就是拒绝一起游戏,也可以家长先和小宝玩,玩得比较热烈了也邀请大宝一起加入,表示我们很想和你一起玩,这个时候大宝通常都会乐意加入。


2.小宝有想一起玩的需求,但大宝也有拒绝的权利(二者是平等的,不能要求大宝一定要陪小宝玩),但可以从中协调,问大宝在什么时候可以分配一些时间一起玩,或者什么时候需要独处不希望被打扰。当孩子间建立起共处的规则,懂得如何友好地提出需求和拒绝需求时,自然就能避免很多冲突和情绪带来的摩擦。


只要父母愿意花时间帮助孩子间互相理解,找到与对方沟通和相处的模式,孩子们的关系和感情自然地就会日益加深,毕竟这个家庭中他们是年龄最接近,相处时间最多的亲人,而有了身后的情感作为支撑,发生冲突的几率也会大大减小。


6

以父母为榜样让孩子学会尊重

芷佑老师分享给大家的最后一点,提醒家长们在家庭中自己的一言一行其实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复制到自己与父母、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之中,父母永远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学会尊重自己的手足,尊重他人,爸爸妈妈在家庭中如何对待老人、对待自己的爱人和对待孩子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许多心理学研究都证明,和睦的夫妻关系,能够培养孩子较好的品行与自信心。相应地,如果夫妻关系之间经常冲突,或者彼此冷漠,孩子也会统统吸收。因此父母如果想跳过“夫妻关系”这一课题,只处理“亲子教育”的课题,往往难以成功。


年级比较小的孩子,由于不理解父母冲突背后的真正原因,往往会将冲突的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产生强烈的自责和不安,有很沉重的心理压力。而在5~6岁的阶段,当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之前会与主要照顾着捆绑在一起),并且开始接受社会化时,也非常需要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作为自己坚固的支持,才会更有勇气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


因此无论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是二胎家庭,如果希望孩子有较好的品格、自信与人际交往能力,自身作为榜样的“身教”,永远是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方式。


讲座大合照 感谢各位大小朋友的参与


以上就是本年度心童行“父母课堂”

主题讲座的详细回顾内容

希望能带给您启发和帮助!

心童行未来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和活动

欢迎您继续关注和积极互动哦~





主办单位:广州市妇女联合会

承办单位: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

协办单位:广东英卫培训中心